查看原文
其他

比赛 - 比的是心理素质

2017-01-11 映美杯中国国际象棋甲级联赛


为什么许多的比赛,很多有实力的棋手却比赛成绩不理想。在此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:是因为我们比不好,所以才有压力;还是因为,我们有了压力,所以比不好呢?


其实答案很简单:我们有了压力,所以没有比好。


大赛,不仅仅是棋力的比拼,其实某种意义上更是棋手心智的比拼。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事情:有的棋手发挥超常,不仅达到了自己设定的目标,而且还超过了这个目标很多;有的棋手平时比赛成绩不错,可在全国或全省大赛中却发挥失常,让自己的梦想化为泡影。这是为什么呢?其实就是因为棋手的心理素质不一样导致的。




心理素质在比赛中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


A、不具备一定心理调适能力的棋手

对大赛的认知: 成败在此一举,我不能错过这次机会。

认知导致的行为: 提心吊胆,紧张万分,制定计划有勇无谋。

行为导致的结果: 生理状态差(厌食、失眠甚至神经性头痛、腹泻),比赛状态差,整个比赛过程在一种浮躁的过程中度过。

最终成绩: 略低于或大幅低于正常成绩。


B、具备一定的心理调适能力的棋手

对比赛的认知: 人生是一盘棋,这次比赛更不过是其中一步重要的过程而已。

认知导致的行为: 平常心,正常起居,不怕输,从以往成绩来分析,认为自己不会输。

行为导致的结果: 平常心为棋手的生理状况保驾护航,睡眠相对正常,比赛状态正常。

最终成绩: 最终成绩较理想。



以下几点较为关键,如果能够做到,则向成功迈进一步加大。


1、举家平常心

和谐的家庭氛围、家长营造了一个轻松、宽容的家庭氛围,让孩子感受到无条件的爱和支持,让孩子不把比赛的成败看得过重,从而拥有了宽松的备战环境。


2、极强的心理调适能力

不知家长有没有这样的感受。其实平时下棋和比赛本质上是一样的,都是下棋。可为什么表现出的成绩不同呢?因为正式比赛有时间限制、对命运会产生较重要的影响、赛场环境不是自己熟悉的环境等等因素。


所以我们不难发现,大赛有时候比拼的不是棋力那么简单了,而是谁有极强的心理调适能力,谁就将胜出。


实践证明,好的心理调适能力需要我们去进行训练。


3、大赛越近,信心越足

诸位家长,回忆一下,当你决定做一件极具挑战性的事情的时候,有两种状态供你选择,哪种状态你更愿意选择呢?


A 没问题,我做别的事情可以顺利完成,此事也没问题。

B 天呢,我没有从事过,我能行吗?我真的能行吗?


不同的心理状态,会造成不同的备战动力。如果孩子能够在赛前具备积极的心理状态,那么呈现出的成绩自然不一样。


实践同样证明,接受过信心训练的运动员往往在赛前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动力。


4、卸掉焦虑的负担

很多人都说“赛前一定要保证睡眠”,说实话,一场关键的比赛即将来临,谁能睡好?其实往往不是因为我们没有比出好成绩的把握而焦虑,而是因为我们焦虑了所以对比出好成绩缺乏把握。


所以,卸掉焦虑的负担往往是优秀的棋手所必须要做的一套心理训练。

综上所述,如果棋手具备上述四个杀手锏,往往便进入了巅峰的比赛状态。


相关阅读

下国象对开发大脑更有效!

如何提高孩子的棋力

提高棋力的10个有效方法

学国际象棋 - 最佳年龄段初探

王青伟分享棋弈秘笈(音频)

如何引导孩子正确看待输赢?

棋后谢军:《专注的孩子不简单》

淡定,输棋是一笔宝贵的财富

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棋童家长?

如何在棋中运用创造性思维!


要了解更多国际象棋教育类文章,请在导航菜单中,点按“知识讲堂”->“国象教育”。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